您的位置: 首页 > 江东孔子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顾野王
地址:苏州高新区长江路青成大厦6012室
邮箱:1924845606@qq.com

江东孔子

“江东孔子”顾野王
李嘉球
  “博洽倾当世,江东孔子儒”,这是宋朝诗人刘嘉谟的诗句,评述赞誉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文学家顾野王的成就与地位。
  顾野王(519-581),原名体伦,字希冯,光福人。他博学多才,淹洽经史,工诗文,善丹青,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著有《玉篇》《舆地志》《符瑞图》等。“侯景之乱”中,他旗帜鲜明,召募乡党,出征讨伐,赢得世人称誉。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晚年舍宅为寺,惠泽家乡。
  今年恰逢顾野王诞生1500周年。光福镇特在昔日“顾氏家山”—光福山上建立“顾野王纪念馆”,缅怀先贤,传承、弘扬其优秀品德与精神。

出身大族,才华横溢,誉为顾氏“中兴之祖”
  顾氏是江南著名的土著氏族,原姓“姒”,祖先是越王勾践。勾践第十二世孙安朱为秦帝国闽中郡守。安朱之子摇,始迁吴地大姚(今属吴中区甪直镇)。汉文帝时,姒摇之子期视被封为“顾馀侯”,从此以顾氏为姓,并追封安朱为顾氏一世祖。
  安朱曾孙顾贵,始居苏州横山,后徙太湖之滨光福潭东。顾贵之子顾翱,以孝行著称。东汉末年,社会黑暗,后裔顾通(官光禄勋)不愿同流合污,辞官回家,徙居光福山(亦称龟山、塔山)。其子顾融,官至尚书,辞官后亦隐居光福山。从此,顾氏后裔长期居住光福山,因此被称为“顾氏家山”。
  顾氏家族人才辈出,三国至东晋时期,曾涌现顾雍、顾谭、顾荣、顾众、顾和等名臣,成为苏州顾、陆、朱、张“四大氏族”之首。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有“江南无二顾”的论述,意思是说整个江南顾氏都是同一个老祖宗——越王勾践,他们都来自光福。
  顾野王原名体伦,生于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农历八月初十日。祖父顾时秀,曾任东中郎武陵萧纪王府参军事,是萧纪的重要幕僚。父顾烜,任信威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曾知建安郡,多善政,以儒术知名。著有《钱谱》一卷,是中国钱币学最早的专著。顾野王早岁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敬慕西汉冯野王的才华、学识、品德,因此更名野王,字希冯,希望自己能像冯野王一样。
  顾野王是顾氏第30世孙,被誉为顾氏家族“中兴之祖”。他从小聪明颖异,有“神童”之誉。7岁时,通读《五经》已能知晓书中大体意思。9岁时,细心观察日出日落,写成《日赋》,梁武帝亲信朱异见了大为惊奇,赞赏有加。梁中大通二年(530),12岁的顾野王随父至建安(今福建建瓯),游历建安山山水水,撰写《建安地记》二篇,成为福建历史上一篇地理志书。
  顾野王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经史六艺无所不通,对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都有很深的钻研和造诣。他工诗文,善丹青,“人物、蔬果、草虫,时皆称绝”。梁大同四年(538),宣城王担任扬州刺史,顾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宣城王建造东府学舍时,请顾野王画古贤图像,命王褒题赞,时人称为“二绝”。顾野王的画,唐朝《历代名画记》、宋朝《宣和画谱》等都有记载。

总会众篇,校雠群籍,著成一部楷书字典《玉篇》
  六朝时期因事物日繁,言语日增,佛学翻译等原因,造成文字增加与分化,社会用字混乱,文字变异,俗化简化趋势十分突出,“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给人们阅读、交流造成诸多困难。
  梁大同四年(538),顾野王被梁武帝任命为太学博士,编撰字书。受命后,他“总会众篇,校雠群籍”,查阅大量典籍,搜集考证汉魏齐梁以来古今的文字体形、训诂的异同,网罗训释,以成一家之言。他重视汉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玉篇》“自序”中云:“文遗百代,则礼乐可知;驿宣万里,则心言可述。”他认为正确使用文字,可以“鉴水镜于往谟,遗元龟于今体,仰瞻景行,式备昔文,戒慎荒邪,用存古典”,即通过了解古今文字的变化,可以正确地保存、读懂、运用古代文献,更好地了解历史与文化。梁大同九年(543)三月,字书完成,取名《玉篇》。
  《玉篇》是我国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开启后代字典的先河。它是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共30卷,收集汉字16917个,比《说文解字》多收字6401个。《玉篇》对字的解释不限于本义,把一个字的多种意义罗列在一起,列举见于古籍的例证和前人的注解,先经传,后子史文集,最后是字书、训诂书,极其详备,字有异体也分别注明。《玉篇》还收录了众多异体字、俗体字、冷僻字、奇字。
  《玉篇》对于字源和释义见解精到,真实反映了六朝时期汉字的使用情况,是中国辞书史、文字学史、训诂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心存志远,励精力行,撰成一部地理专著《舆地志》
  顾野王笃志好学,心存志远,读书治学注重实用,尤重经世致用之学。他关心全国的山川地理,潜心钻研,曾撰写《舆地志》30卷。这是一部关于古代地理学的重要著作,既详考山川古迹之典故,又注明其文献出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文献辑佚价值。
  《舆地志》是全国地理总志,集汉魏以降200多家地理书之大成。记载范围极广,北自辽宁朝阳的营州,南至越南北部当时的爱州,东起沿海,西到新疆吐鲁番,包括四夷地境。例如,志中记载的“松岛”,即今天韩、日争议的海上岛屿,韩国称“独岛”,日本称“竹岛”。
  《舆地志》是我国古代一部开舆地志完整体系先河的专著,记述内容丰富而翔实,有山川河泊,有城楼宫殿,有桥梁亭泉。例如,记载苏州望亭云:“御亭,吴大帝所立。晋顺顾飏尝监晋陵军事,筑垒于此,进讨贼将张健。梁庾肩吾有‘御亭一回望,风尘千里昏’之句。”(见《咸淳毗陵志》卷二十七)
  《舆地志》代表了南朝舆地学发展的高成就。唐宋时期尚有传本,唐代类书《初学记》,宋代类书《太平御览》《锦绣万花谷》,地理书《太平寰宇记》,以及《嘉泰会稽志》《嘉定镇江志》《景定建康志》《咸淳毗陵志》《至顺镇江志》等宋元地方志都有引录,由此可以看出对后世舆地书的影响。
  2000年,江苏省政府颁布镇江铁瓮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据之一就是顾野王《舆地志》中的记载:铁瓮城是“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臂”(见《至顺镇江志》卷二)。
  清代王谟曾根据11种古籍辑得佚文335条,辑成《舆地志》一卷,收于《重订汉唐地理书钞》。2012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顾恒一、顾德明、顾久雄辑注的《舆地志辑注》。从130余种古籍中辑出《舆地志》佚文1400多条次,汇总为710条,其中包括核收王谟非误辑、非重辑的317条,实际增辑393条;辑者又引相关典籍对佚文详加注解,并附按语,《舆地志》问世1400多年后终于有了完整的单印本。

旗帜鲜明,召募乡党,讨伐侯景叛军赢得赞誉
  梁太清二年(548)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梁宗室萧正德举兵谋反,史称“侯景之乱”。当时梁朝政务松弛、防备松懈,侯景叛军很快就攻破京都建康城(今南京)。次年五月,梁武帝萧衍被侯景软禁而活活饿死。侯景几番更帝,最后索性自己称帝。叛军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掠,出现“千里烟绝,人迹罕至,白骨成堆”的景象。
  当时顾野王因父亲去世不久,正在家中守孝。听到消息,他毅然在家乡竖起义旗,振臂高呼,召募能作战者抗击叛军,援助京城。听闻顾野王组织义军抗击叛军,数百人前来响应。顾野王身高仅六尺(约1.55米),身体向来清瘦羸弱,又因服丧哀痛过度,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他手执兵器,身披战袍,头戴重盔,慷慨出征,威风凛凛。他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叛军大声申明君臣之义,斥责叛军的不义行为,高亢激昂,铮铮有声,“抗辞作色,见者莫不壮之”(《陈书》)。
  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三月,侯景派于子悦率兵攻夺吴郡(今苏州),太守袁君正投降,叛军乘机大肆掠夺。民众纷纷筑城堡反抗。因遭遇失败,顾野王带领少量人马逃到会稽(今浙江绍兴),不久撤到东阳(浙江金华),与刘归义领导的义兵会合,共同据城抗击叛军。在顾野王的激励和鼓舞下,东阳军民众志成城,誓与城池共存亡。叛军连连受挫,于是改变策略,变强攻为围困,妄图等守军粮食断绝,城池不攻自破。双方相持一个多月,城中粮草将尽。在此危急之际,顾野王心生妙计,令每个城门放置一只鸡,挑选几十名口技高手在城中各处作好准备。等天明鸡叫,四处口技高手便传来此起彼伏的阵阵鸡鸣,向叛军发出城里生活井然有序的信息。叛军粮草不足,只得发起强攻。顾野王令旗一挥,滚木、礌石、箭矢、砖瓦雨点般落下,叛军哭爹喊娘,死伤无数,军心动摇,仓皇败退。顾野王妙计退敌,率众保住东阳,免遭战火,赢得东阳军民爱戴。顾野王的表现与精神,深得平叛名将王僧辩的赞赏。叛军平定后,梁元帝感叹顾野王忠肝义胆与家国情怀,任命他为海盐县监(今属浙江)。

撰写国史,舍宅为寺,留传清史扬美名
  陈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取代梁朝建立陈朝后,顾野王依然担任重要官职,历任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转府咨议参军,撰史学士、招远将军、镇东鄱阳王咨议参军、国子博士、东宫管记、太子率更令、东宫通事舍人等。官至黄门侍郎(皇帝近侍之臣,掌管机密文书,备皇帝顾问)、光禄卿,知五礼事。逝世后,皇帝下诏赠秘书监、右卫将军。
  顾野王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太建六年(公元573年),大著作,执掌国史,负责“梁史”资料的搜集编写。晚年潜心历史著作编写,曾撰写《通史要略》100卷,又撰写《国史纪传》200卷,可惜“未就而卒”。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诗多为乐府,清婉有致,耐人寻味。所写诗歌大多散佚,今传世仅《芳树》《有所思》等10首。顾野王著有散文、辞赋等文集20卷。现散见于《艺文类聚》等书。从传世的《虎丘山序》,可以看出他的文采与风格。
  相传天嘉年间(560—565),顾野王作为朝廷官员,奉使入闽。他在武夷山设坛讲学,传播文化知识,武夷讲学之风。因此,有“武夷文化,始于顾野王”之说。他曾泛舟九曲,揽胜诸峰,看到武夷山的美景和悬棺,发出“武夷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地仙之宅,美哉山河,真令人世希觏也”赞叹。他是最早对武夷山“悬棺”提出解释的人,称悬棺崖洞是神奇的墓葬之处。
  梁朝时,佛教盛行风靡,顾家在光福山麓创办光福寺。顾野王曾在光福寺殿后著书讲学。当地读书人都以能得到他的指点教诲为荣耀。他勤于教育,对每个学生都仔细观察,因材施教,被后人誉为“江东孔子”。山上有“墨池”,相传顾野王曾在此撰写《玉篇》《舆地志》,染黑了一泓碧泉。明都穆《游郡西诸山记》云:“墨沼,僧云传为顾野王砚池。”清《光福志》云:“墨泉,又谓墨池,又曰洗砚池。相传顾野王于此著《舆地》《玉篇》诸书。国朝顾都宪汧《光福诗》有‘荒径空传洗砚池’之句。”又云:“墨泉,一名墨池、一名洗砚池,在龟峰东麓,深不可测,视之如墨色,故名。相传陈顾黄门遗迹。”
  梁陈年间,百姓普遍信奉佛教,许多大户人家或在家里创办寺院,或将自家宅院捐赠给僧人,为的是修身养德、普度众生。天监初,顾野王父辈即在家里开办佛寺。顾野王“晚悟禅理”,又因在外为官,家里宅院长期闲置,于是舍宅为寺,让它成为普度众生的地方。
  顾野王逝世后,墓葬在苏州石湖上方山下(2004年后划入苏州职大校院),史载墓上有数块铁褐色陨石,故俗称“落星坟”。他的5个儿子都为官封侯,去世后均归葬光福潭西黄公坞,人称“五侯坟”。后代子孙亦多附葬于此。后裔为纪念先祖,在光福寺里(后搬至寺东侧)建造“顾黄门祠”,祠堂中间供奉顾野王像,左右配以顾野王5个儿子,及后裔、唐朝宰相顾琮与进士顾在镕。

  联系手机:13912665666
  联系地址:上海浦东新区长岛路825弄(碧云新天地)41号6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