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Us
顾野王
地址:苏州高新区长江路青成大厦6012室
邮箱:1924845606@qq.com

江南顾氏宗光福

“江南无二顾”
——顾氏与光福
李嘉球
  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农历二月初,一场罕见的龙卷风侵袭了西太湖东岸的光福潭东、窑上等一带。龙卷风过处,小树天上飞,大树连根拔。聚坞村村头顾家古墓上的一棵几合抱的古树也未能幸免。风过雨停之后,人们在连根拔起的古树下发现了一只古朴的石函,里面竟藏有一部《顾氏家谱》,它记载了顾氏与光福以及整个江南顾姓氏族的渊源关系。
  自东汉末年以来,吴地名门望族主要有顾、陆、朱、张四大姓,其中顾、陆两大家族尤盛。三国东吴时,顾氏有顾雍,陆氏有陆逊,均官至宰相。顾、陆两大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以致后来苏州人问询不说:“是谁?”而必问:“陆、顾?”意思是不是陆就是顾,可见其影响之大。
  在这四大姓氏中,陆、朱、张三姓都来自中原,只有顾姓是江南的土族,至三国崛起,成为江东一大族,名人辈出。江南的顾氏都是同宗,其老祖宗则都出自光福。

吴地顾氏老祖宗是越王勾践
  顾氏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大姓,从4000多年前开始,顾氏族人就繁衍于今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一带。他们都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后裔。
  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帝国境内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受到强大的秦王朝的压力,东越首领安朱被迫臣服于秦,东瓯国变为秦的闽中郡,安朱也就成为秦帝国的闽中郡守。安朱,姓“姒”,是越王勾践十二世孙。
  秦末大乱,这支越人在首领驺摇领导下加入楚汉战争。据《史记·孝惠本纪》记载,驺摇和另一位叫无诸的闽越王举族投奔了原秦鄱阳令吴芮,参与打击项羽的军事活动,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因功封为越王。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朝廷册封安朱之子摇为东海王,都城在东瓯(在今浙江温州一带),所以又叫东瓯王。
  后来,姒摇迁至吴地,居住在苏州古城东南方的澄湖旁,并筑摇城(今苏州吴中区甪直镇车坊有个大姚村)。汉文帝时,续封摇的儿子期视为“顾余候”,其子孙于是以顾氏为姓。因此,顾余侯被封为顾姓的得姓之祖。而后世编纂谱牒,则将安朱追为顾氏始祖。
  最早记述顾氏源流的是三国东吴名相顾雍。黄龙二年(230年),顾雍辑有《顾氏纪姓源流略》,追封“顾余侯”期视的祖父安朱为顾氏一世祖,摇为二世祖,期视为三世祖,顾雍自己则为顾氏十八世。
  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写过一篇《顾氏得姓考》的文章,说道:

  至我宗顾氏乃自东汉著闻,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一也;而顾氏乃世居会稽(汉会稽郡治,即今之苏州府吴县),至孙吴时成为顾、陆、朱、张四姓,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二也;况顾氏世谱自吴丞相雍上追受氏之先以东海王摇之父安朱为一世,后鳞次相承,传代不爽,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三也……其登仕籍者,大半皆三吴、两浙之人,故相传以为“江南无二顾”云。(1)

  所谓“江南无二顾”,意思是说江南姓顾的人都是同一个祖先。
  根据顾氏谱牒记载,顾氏始祖安朱,之后有摇、昭襄、建。顾建有三个儿子,长子顾省,早卒,无嗣;次子顾贵,继承父兄爵位——东瓯王;汉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进攻东瓯王部族,顾贵向汉求援。汉政府派遣中大夫庄助(即严助,吴人)发会稽兵渡海支援东瓯,闽越闻讯即退兵,顾贵因功封为“驰义侯”。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叛反,偷袭汉地,并杀了三个汉政府的校尉,自立为武帝。汉朝派出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渡海攻击,还派楼船将军杨濮出武林,中尉王温舒出梅岭,多路进击。在此次平定叛乱中,顾贵协同出力颇多,被封为吴侯。
  顾建的小儿子顾敖(或作顾教)虽然也因为伐东越有功而受封,但在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因著名冤案“巫蛊事件”中,因同情蒙冤的卫太子而被贬废,在史书中也就失去了踪迹。
  顾贵的儿子顾翱是个孝子,生有顾经、顾纶二子。顾经事迹无考;顾纶颇有德能威望,汉宣帝时受政府诏举贤良。顾纶生有顾龙、顾鲲二子。长子顾龙,字时化,在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出任都尉一职。顾龙之子顾大成,字集之,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受诏举贤良,授光禄大夫一职。顾大成之子顾邦,字千里,品行端正,通晓经典,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官至大司马。顾邦的儿子是顾安。顾安之子顾综,字文纬,官至御史大夫、尚书令。顾综有子顾林,字仲春,在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官至太常寺卿。顾林之子顾奉,字季鸿,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出任颍川太守。
  这样,顾贵一支经过顾翱、顾纶、顾龙、顾大成、顾邦、顾安、顾综、顾林、顾奉等一脉发展而来,便成为今天江南顾姓的正宗嫡系。

汉末顾通、顾融隐居光福
  顾氏从何时开始定居光福?据顾氏谱牒记载,定居光福是顾奉的儿子顾通。事实上,在顾通之前,顾翱已经开始居住光福的太湖边。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

  顾翱少失父,事母孝,母食雕胡饭(2),常率子女躬自采撷,还家导水凿川供养,每有盈储。家近太湖,湖中乃生雕胡无复,杂草虫鸟不敢至,遂得以为养,郡县表闾舍。

  而谱牒所载的顾通是家族中的名人,字道达,官至光禄勋。顾通生逢东汉末年,社会黑暗,难有作为,又不愿同流合污,于是就心生退意,辞去了原来的闲职,退居老家光福,归隐于太湖边的聚坞(今属光福潭东村),合家团聚,耕读度日。
  顾通之子顾融,字仲容,官至尚书,颇具其父之风,无心功名富贵。当时大权在握的外戚兼执政大臣窦武为了壮大私人势力,征召在江南素负名望的顾融出任荆州刺史,因为荆州雄居要冲,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顾融依然委婉绝拒,举家归隐于光福龟山(在现光福古镇铜观音寺后,俗称塔山)。
  顾融有顾向、顾淑二子,长子顾向(字尊道)是一个饱学之士,精通卜筮,声名遍布江南。曾经出任过孙权的四任县令,政绩较好,先后被任命为前将军和尚书、屯田郎。顾向有二子,大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国时期东吴名相顾雍,其生平事迹就不用再作简介;小儿子顾徽,字子叹,任吴国辅义都尉、巴东太守。顾向的弟弟顾淑(字以平)曾任孙吴的西曹掾,他有一子名顾悌,字子通。顾雍生有三子,长子顾邵,早卒,次子顾裕有笃疾,少子顾济,无后。顾徽之子顾裕、官至镇东将军。顾裕的儿子顾荣,字彦先,仕吴,官至黄门侍郎,在晋历显位。顾徽的四世孙顾和,顾悌之孙顾众(顾袐之子),官至尚书仆射(副宰相)。
  顾融十二世孙顾子乔,曾任梁东中郎武陵王府参军事。十三世孙顾烜,曾任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知名于世。曾任建安知府,多善政。顾烜的儿子便是著名的顾野王,陈朝时官至黄门侍郎。顾野王是顾氏的第三十世孙,以才华闻名于世,被誉为顾氏家族的“中兴之祖”。
  顾野王生有五个儿子,都封侯得爵。长子顾盛南,字以成,陈文帝天嘉(560—565年)年间,官南安刺史,曾参与讨平陈宝之乱,以功任左卫将军。次子顾鸿南,字扶九,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周灭齐,以侍御史出镇临淮,建有功勋。三子顾周南,字雅操,官辅义都尉,镇守吴兴。陈后主祯明二年(588年)隋侵陈,浙闽郡邑都依附,周南独与弟夏南坚守吴兴。城陷不屈,兄弟俩自刎而死。后追封侯,立庙祀之。四子顾夏南,字欲清,与兄坚守吴兴而死。五子顾允南,字不详。顾盛南曾携子顾彪迁居浙江余杭,顾夏南曾携子顾修期迁居浙江海盐,允南、鸿南、周南三兄弟则居光福山。顾盛南兄弟五人卒后,都归葬光福潭西黄公坞,人称“五侯坟”。其子孙亦都附葬于此。“五侯坟”规模巨大,墓上古树森森。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二月,大风拔倒坟上古木,在树下曾发现了一只石函,函内竟然藏有一部《顾氏家谱》,详细记载了顾氏子孙在光福的情况。

子孙繁盛,“十二分宗”遍江南
  隋唐以后,王朝采用科举选官制度,作为文化昌盛的大姓,顾氏很多成员都进入政界,四处为官,举家跟随。加上顾氏人口繁衍,吴地土地狭小,因此自顾野王之后,顾姓逐渐分布到其他地方。后来,便有了所谓的“十二分宗”之说。
宋朝时,顾野王十四世孙顾凤又将顾氏“大本营”从光福镇区迁到太湖边的铜坑山。元代大德壬寅(1302年)夏,其五十三世孙顾颐(字正卿)在《勾吴(顾氏)谱序》中写道:

  (顾凤)遂迁铜坑山,以乐山水。盖铜坑风景与诸山迥别,形蘸太湖,恍若图画。其山之泉甘而美,山之土沃而丰,可以蚕,可以畴,可以茗,可以采。由是,吾祖迁而居之,人称“铜坑顾宅”。与吾世祖同行者,若菣公后裔徙太仓,若宪公卜居崇明,若铭公后裔徙南京等处,若时敷公后裔避居上海,若临公后裔仍居故里。迄今宗支日茂,源衍日繁,永传而不绝者,森森然挺秀有孙枝矣。(3)

  顾凤是宋朝高士,曾在铜坑桥侧建有顾相公庙,祭祀三国名相顾雍(1926年3月,李根源到光福访古时此庙还在)。顾凤还在铜坑建筑吟香阁,明清两朝顾氏后裔及相关文人围绕吟香阁曾有诗画的纪念活动。顾氏后裔清朝顾震涛《吴门表隐》有专门记载,云:

  吟香阁在铜坑梅花最深处,宋高士顾凤建,明王文恪鏊、顾文康鼎臣继修。久废。嘉庆四年,裔孙(顾)翰欲建不果,绘图征和宋高士韵诗。时大中丞汪日章、绅士吴俊、范来宗、韩崶、徐华岳、顾绍先俱有和章。(顾)翰与(顾)震涛辑《吟香阁倡和诗》行世。后震涛又乞许尧民、顾宗瀚、蒋宝龄、孔继尧、金淳各绘一图,顾翔云、顾承、莫颐并撰记,并藏于家。

  据《顾氏宗谱》记载,从顾氏四十五世顾铭宗起,顾代子孙开始迁徙四面八方。如今江南之崇明、太仓、嘉定、昆山、南京、常熟、无锡、吴江、松江等地顾氏都源出于光福。
  最后还要说的是,顾姓至今是光福当地的大姓。据2017年12月31日公安部门统计,光福千人以上大姓有16个,顾姓,人口为3109人,占总人口48007人的6.48%。

  注释:
  (1)《太仓顾氏宗谱》卷首“序”。
  (2)雕胡即指茭白,或茭白籽实。一种称为“菰”的水生植物,果实就是“菰米”(雕胡米)。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且植株毫无病象,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是食用的茭白。
  (3)清徐傅《光福志》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