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顾野王
地址:苏州高新区长江路青成大厦6012室
邮箱:1924845606@qq.com

行业新闻

2011年04月01日姑苏晚报(松茂星灿顾野王)

作者: 来源: 日期:2021/4/28 17:07:14 人气:560

松茂星灿顾野王(姑苏晚报报摘) (2011-04-01 )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是南朝梁、陈间的大学者,是苏州的名门望族。《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中依年代先后他排在第17位,是吴地历史上一位有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
  石湖,为太湖由东一脉支流而形成的内湾,如练如镜,一碧千顷。石湖以西,山峦起伏,群峰映带,最近处上方山丰神特秀,山颠楞伽塔挺拔玲珑。
   一年多前,我调至石湖之畔、上方山下国际教育园的苏州市职业大学。上班第一天,在美丽如画、新楼鳞次栉比、面积1000余亩的校园内,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站在北端致能大道上,发现留着未开发的东侧有一片杂草覆盖的土墩,我问身旁的同志“这是什么地方? ”回答是“顾野王墓”,真是“着意寻不见,有时还自来”啊!杂草丛中无路可走,我小心翼翼地进入,等转身出来时,全身沾满了杂草和建筑尘土。
  顾野王墓——“落星坟”,我早有所闻。由于在文化部门工作多年,苏州市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全国重点和省级的共265处,差不多我都考察过,没走到的没几处,而顾野王墓恰是其中之一。记得有一次考察申时行墓维修后,专门寻访它,但相距不远,就是没走通,因为到处都是建筑工地。怅然若失回到单位,一了解,顾氏墓于1957年曾列为省级文保,而到了1982年则降为市级文保,原因应该是损毁严重。参加过国际教育园建设的同志给我看照片,2004年村里拆迁前顾氏墓一直处于农居、宅基地和菜地的包围之中。
  古墓面积并不大,约50平方米,封土直径约10米,高约1.5米。它不是一般的土坟,而是上面分布了大大小小11块石头,其中有2块石头不仅体积大,石质、色彩也不同,显得颇为奇特。东侧斜卧的是一块长6米、宽3米,平均厚度超过1米的土黄色巨石,大体测重约四五十吨。北侧平卧的是2米见方的铁褐色石块,走上去细看,依稀可辨镌有清代嘉庆八年(1803)钱大昕所书“陈黄门侍郎顾公之墓”。墓上的石头就分成上述两种类型,土黄色的花岗岩和铁褐色的石英砂岩,前者天平山、灵岩山、天池山一带甚多,后者形状方方正正,颇为少见。这些石头据传为陨石,故俗呼“落星坟”。据1994年编撰的《苏州市志》载,墓上原有古松一株,于1980年砍去,现剩下两个光秃秃的树根,令人扼腕叹惜;墓前原有“顾公神道”及两柱出头无楼石坊一座,于1966年倒毁,乾隆、光绪年间所立墓碑早已不见踪影。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是南朝梁、陈间的大学者,是苏州的名门望族。《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中依年代先后他排在第17位,是吴地历史上一位有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于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官至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时所撰著的《玉篇》30卷,是继《说文》、《字林》之后我国语言学史上又一部极具影响的字书,也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收字对象的字书。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和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先后两次敕令重修,后一次定名为《大广益会玉篇》,即所谓今本《玉篇》。我在蓝色书店觅得一本,细阅,收字2万2千有余,与《说文解字》大体相同,但部首排列顺序却不同,不以六书的“据形系联”为原则,似乎是以字义相关为先后。每个字头下先以反切释音,然后解释字义。有些还引有书证或直接引用典籍的诂训来释义,并把一些字的古体、异体附于释义之后。1986年中华书局重新出版,是研究古籍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陈书》中有《顾野王传》,《南史》、《建康实录》、吴地记》、《吴郡志》等均有记载。他是光福人,光福铜观音寺背靠龟山,山上七层舍利塔前存洗砚池遗迹,亦称墨泉、墨沼,相传是他撰著《玉篇》、《舆地记》时在此洗砚而得名。为善则流芳百世,当地至今还流传他舍宅而建该寺的故事。隋开皇元年(581),顾野王殁,葬上方山下。元《鹅溪谱·世系表》称,今宝带桥东之水接吴淞,潮水汹涌卷来,他亲临防汛前线,跃入洪流大呼,宁以一身殉潮,以安万古苍生。遗体漂到越来溪,当地为他立墓于上方山下的下舟村。也有传说,潮水旋退,野王生还。顾野王五个儿子的墓则不在上方山,民国《吴县志》卷四十一记道:“五侯坟在光福西碛山黄公坞”。
  关于顾野王墓,历史上也颇多记载。唐陆广微《吴地记》云:“在横山别隅,平地不起坟。”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九记道:“梁顾野王墓,在吴县楞伽山下,近越来溪。绍兴间,其碑石虽皴剥断裂,尚巍然直立,后为醉人推仆,石碎于地,今尚有存者。 ”碑石倒地的情况,至明初依然,高启《顾野王墓》诗曰:“南朝旧碑倒,墓近樵苏道。应与读书堆,离离总秋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和写《吴门表隐》的顾震涛(清嘉庆年)、写《清嘉录》的顾禄(清道光年),都是顾野王的后裔。清顺治九年(1652),顾炎武至上方山谒顾野王墓,有《同族兄存愉拜黄门公墓》,诗序有曰:“卢襄(明嘉靖年)《石湖志略》曰:‘墓上有一巨石横卧,可二丈许。石上古松一枝,似盖,湖上望见之,即知为野王坟。 ’”《吴门表隐》卷一记道:“平地起山,穴后一石如屏,旁有石如几如印,上有古松,祷可疗疾。右有铁佛,唐初得之土中。左有星石如舟。土人相诫云‘宁可赤脚奔,莫踏顾公坟’之谚,从无人侵一草一木,聚坞支后裔守之。 ”
  春节前后,修缮顾野王墓及周边环境整治,列为苏州市职业大学成立30周年暨苏工专百年庆筹备活动的实事工程,受到重视,进展顺利。这里的环境正在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形成校园文化新景观。在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墓区修复以历史资料为依据,“落星坟”保持原样不动,恢复神道,神道上立顾野王铜像一座,铜像高2.8米,底座高1.4米,合计高度4.2米,底座上镌刻介绍顾野王事迹的碑文,分别邀杨明塑、陆嘉明撰、李景仰书、时忠德镌。我将铜像设计和碑文送顾氏后裔、苏州市文化部门老领导、昆曲专家顾笃璜指教,老先生回复我两个字“好极!”为墓区补栽那棵“似盖”的松树,我和职大总务处龚奇敏处长五次赴光福、藏书寻觅,就像当年与贝聿铭先生一起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中物色嘉树一样,一丝不苟。相信到五月中旬校庆之日,墓区将松柏长青,连同其它各种绿化,整个景观区扩大到占地40余亩的范围。
  大家最为关注的是“落星坟”陨石之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一些著名教授、专家就发表论文,认为太湖是陨石撞击成湖的。 2003年苏州两位陨石的爱好者在石湖的清淤的淤泥中发现了大量石棍和形态各异的铁疙瘩。 2009年南京大学教授经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发表论文,确定石湖石棍等为太湖冲击坑的溅射物,确定太湖为陨石冲击坑。当然,也有专家质疑,如果太湖是陨石撞击而成,那至少是一颗直径2000米、速度达到每秒15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面才能造成。如果石湖石棍等“冲击溅射物”确定是陨击而成的,而且又确认是一万年前形成,那也可能只是一次陨石撞击事件。
  至少,石湖地区有陨石,现确认的多为小型溅射物。那么,“落星坟”石头是否陨石呢?本市专家曾实地考察后认为,随着时空转换、山河变迁,小型陨击坑可能消失,而陨石坠地前会与大气摩擦,产生高温,并引发燃烧,因此表面应留有燃烧过的痕迹,即烧结层,可是“落星坟”石头均找不到这些特征。根据手上的历史资料,说有“星石”的实际上是清嘉庆年顾震涛的《吴门表隐》,他说“左有星石如舟”,指的是刻墓碑的铁褐色石英石,墓上“如几如印”的石头也是相同质地,共计7块。铁褐色石块与陨石毫无关联吗?究竟是“天外来客”还是顾氏为了护坟?为此我多次请教专家。
  石湖,湖底皆石,故名。春秋时已为巨浸,相传吴越争霸时,勾践大军凿石开渠,打通从太湖至胥江的通道,因此称为越来溪。勾践濒溪筑城,与吴人隔水相持。隋开皇十一年(591),即顾野王去世第10年,杨素平定江南后,认为苏州城突兀平原,如果被围,无可设险,于是在横山(今指七子山)之东,新立城郭,州治、县治悉迁新郭,民居栉比,自成坊市,今上方山、石湖当时都属于新郭的范围。明《石湖志略》云:“石湖,山水之会也,城郭宫榭多百战之遗,台池园囿极游观之盛。 ”从地理和历史因素分析,此处产石或运石也并非不可能。为“落星坟”揭秘非本文的目的,苏州文化博大精深,本人学养浅薄,对此只能学赵本山小品“此处省略一万字”罢了。
  似松之茂,如星之灿,预示着学校兴旺发达。站在“顾公神道”眺望上方山、楞伽塔,顾野王铜像、“落星坟”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国际教育园在古韵今风、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形成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线。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焦虑的躁动,一切都显得和谐、融合、宁静、致远,这就是文化的魅力。爱护文物,人人有责。 (撰写 高福民)


修复前的顾野王墓


现状


顾野王铜像

下一个:2011年01月14日现代快报(顾野王才气可比肩唐伯虎 是我国楷书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