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顾野王传略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顾野王
地址:苏州高新区长江路青成大厦6012室
邮箱:1924845606@qq.com

顾野王传略

俞前  
  公元534年时,为南朝梁大同九年,在吴郡的吴淞江边上有个宅园同,里面住着一个学者,名叫顾野王。
  当时还没有建吴江县,松陵也没有置镇,地属吴郡,即现在的苏州。松陵的名字来源于“地在吴淞江上,比江颇高,有若丘陵然耳”。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上大夫倪让、将军徐杰、司马领濠寨盛斌在太湖东南青草滩上筑寨,松陵就在吴淞江源头的水口要寨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了。
  这顾野王,梁天监十八年(519)出生,原名体伦,小字阿南。他读书读多了,了解了历史,熟悉了历史人物,特别敬慕汉朝时的顾野王郡长冯服孝,就改名野王,字希冯,就是希望成为冯服孝一样的人物。
  顾野王出生在官宦世家,历史记载为吴郡吴人,相传世居吴县(今苏州吴中区)光福山又名圭山、龟山,西面有邓尉、铜井、铜坑、聚坞等山峰,蜿蜒环列。
  祖父名子乔,梁朝时担任过东中郎武陵王府参军,为重要幕僚。父亲顾烜,任信威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记室是指掌管文书之官,按东汉官制,太尉属官有记室令史,太守、都尉属官有记室史,后世诸王、三公及大将军幕府也设置记军参军。五官掾是州郡属官,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员缺,则署理或代行其事,为太守的助手,地位与功曹史相当。顾烜对儒家学术颇有研究,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顾野王年幼时就很好学,七岁时读《五经》,就能大体上了解书中的主要意思,九岁时能撰著文章,有一次写了一篇《日赋》,被梁武帝手下的亲信、领军朱异见到了。朱异对他十分赞赏,认为他十分奇特,是个天才。
  梁中大通二年(530),十二岁的顾野王跟随父亲来到了建安郡(今福建建瓯)。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以会稽郡南部设置为“建安郡”,下辖建安、建平(今建阳)、吴兴(今浦城)、东平、将乐、昭武(今邵武)、缓安(今泰兴、建宁二县)、南平、亿、侯官(今福州一带)、东安(今同安、南安一带)等十个县,其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整个福建省。顾野王到了那里,被那里的风土人情所吸引了,撰写《建安地记》二篇,从小显示了舆地学方面的才华。
  顾野王对学问很是钻研,他博览群书,把经史通篇阅读完毕,记忆力很强,对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同时,顾野王在绘画是也是很有钻研,特别能画人物。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和明朱谋垩的《画史绘要》中都有记载。顾野王的书法也很突出,曾倾心临摹“二王”书法,是魏晋书法传统的优秀继承者。唐窦臮的《述书赋》中评价:“如硗肥之挺质,,俱竹柏之凌霜。今见具姓名草书两纸。”
  梁大同四年(538),顾野王因知识渊博,被授为太学博士。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了安抚饱学通经之士,朝廷特起太学,设博士,用他们来教授生徒,造就人才。不久,顾野王又当上了中将军临贺王萧正德府的记室参军,是他父亲一样的官职。“领军”,东汉时为相府之属军,魏晋时有领军将军,均统率禁军,南朝沿设。魏晋南北朝时,各地方官、王府开始设有记室参军,是专门掌管军队里的文书起草、记录表彰等重要工作的官员。
  宣城王当扬州刺史时,顾野王和王褒都是他的宾客,宣城王很爱他们俩人的才华。王褒,字子渊,是正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南北朝文学家、书法家。梁元帝时任吏部尚书、左仆射。江陵沦陷后入北朝,被扣留不复南返。北周武帝时为宜州刺史。在梁时曾写过《燕歌行》等诗歌,描写征战艰辛,赛北苦寒,曾被广泛传诵和摹仿。
  宣城王建造东府,在造学舍的时候,就命顾野王画古贤图像,王褒书写像赞,二人珠联璧合,被当时人称为“二绝”。
  六朝时期因事物日繁,言语日增,佛学翻译等原因,造成文字增加与分化,社会用字混乱,文字变异,俗化简化趋势亦是十分突出。梁武帝知晓顾野王的学问,就下令叫他编撰字书。顾野王接受了任务,就开始翻阅大量的资料,搜集考证了汉魏齐梁以来古今的文字体形、训诂的异同。为了静心地编纂,他在吴淞江边松陵建起了住宅,其书房名叫听江轩,在这里专心著述。顾野王十分重视汉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在《玉篇》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文遗百代,则礼乐可知;驿宣万里,则心言可述。”就是说文字可以克服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他还认为正确使用文字,可以“鉴水镜于往谟,遗元龟于今体,仰瞻景行,式备昔文,戒慎荒邪,用存古典”。大同九年(543),书籍成稿,取名《玉篇》。
  《玉篇》共30卷,是我国继许慎《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顾野王对魏晋时期异体字收集归类,共收集汉字16917个,这种处理方法被看作他的字书编纂体例特色之一。从体例上看,《玉篇》保存有广征博引的书证材料,具有文字训诂学方面的参考价值,体现顾氏辞书编纂思想的“野王案”,忠实反映了六朝时期社会用字和使用情况。
  顾野王用了“互见法”,对于字源和释义都有精到的见解。他的思想开放,对俚语、外来词都不排斥,收入了一些前人所不及见的字和词。《玉篇》实际上开了后氏字典的先河。
  在《玉篇》里有“谜”字很少有人知道,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的隐语卷有这么一段话:“古之所谓廋词,即今之隐语,而俗所为谜。《玉篇》谜字释云‘隐也’。”近代词人况周颐阅得《玉篇零卷》后,在他的《辛巳春灯百谜·序》(1881年刻本)中证述:“秦有卯金之谶,越有庚米之辞,河鱼详左氏之文,井龟仿南朝之制,大抵前人之隐语,即今日之迷言谜之字,收于《玉篇》。”这一材料,进一步佐证最早把民间之中流传已久的“谜”收进字典内并作注释的第一人是顾野王。
  顾野王在松陵居住的地方,后来也繁荣起来,隋朝时开了江南运河,元朝时建起了三里桥。也因为这里是顾野王著《玉篇》的地方,被称为“顾墟”。
  相传在梁大同初年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在光福寺基二百余亩,建了光福寺和光福塔,香火极盛。光福塔轻盈秀美,顾野王的后裔唐代光启进士顾在镕在<题光福上方》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苍岛独生白浪中,倚天高塔势翻空。烟凝远岫列寒翠,霜染疏林坠碎红,溪渚或栖彭泽雁,楼台深贮洞庭风,六月金馨落何处,偏傍苇丛惊钓翁。”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当时正值梁朝政务松弛,防备松懈之际,侯景军队很快就攻破了梁国京都建康城,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次年二月,攻下了台城(宫城),梁武帝愤恨而死。
  当时,顾野王的父亲刚去世,顾野王在家里守孝,他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平静,国家有难,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他就毅然在家乡扫墓能作战的人,抗击侯军,数百人响应。
  野王一和,向清瘦虚弱,身高只有六尺,以当今的长度单位来计算,是一个矮个子,但气魄却不小。值此国家危亡关头,他一个文弱书生,带着乡民跟随义军来援京城。服丧期间又过于哀痛,损害了身体,因而,殆不胜衣,但他手执兵器,身披战袍,头戴重盔,上了前线。在讨伐侯景叛军的阵前,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对着叛军慷慨陈辞,讲明君臣之义,斥责叛军的不义行为,高亢激昂,铮铮有声,所有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对他的悲壮行为和英雄气概所钦佩。他的确番话引起了叛军的震动,使叛军一时混乱,仓皇失措。
  京城建康失陷后,顾野王撤往会稽,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江绍兴。不一会,又到了东阳,现在的浙江金华的地方。与刘归义合军一处,共同据城抗击叛军。
  侯景之乱平息后,太尉王僧辩对顾野王大加赞赏,派他使监浙江海盐。相传顾野王曾隐居在海盐亭林镇(今属上海金山),亭林风景秀丽,北有湖曰顾亭湖,南有林曰顾亭林,还有誉为“云间古刹”的宝云寺,即俗称的“大寺”。顾野王在宝云寺附近的高阜上,建茅舍读书,后人称“顾野王读书堆”。读书堆高数丈,模亘数十亩,林樾苍然,边上还有墨池,后人称“野王墨池”。顾野王在那里修了《舆地志》三十卷。后来,当地人们修建了顾公祠,元代成庭珪有诗云:“宝云寺里旧祠堂,自汲清泉酹野王”。
  为了修志,顾野王收集和翻阅了不少历史书籍和地方文献。南朝时,安福人王孚,曾写了一本叫做《安成记》的书,是江西省最早的地方志之一,顾野王在写《舆地记》时,曾征引该书不少有关古安成的史料。他也为了且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考察河北浮阳城(治所有今沧县东南东关),得出了如下结论:“浮阳城南有大连淀,魏延兴二年淀水溢注,破仵清邨,因以为地,池内时有鲻鱼,言与海潜通。“《汉唐地理书钞》就是按他所说而记载的。
  顾野王还研究地方风土人情,对民间的一些方术进行研究。如对有一种人工培植的用来害人的有生命意志的毒物蛊进行了解读。他所撰的《舆地志》载:“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饮食中,人不觉也。”顾野王认为,江南有养蛊的人,蛊的主人用它来杀人,把它放在人的饮食里,偿不能察觉,而且蛊如果离开了主人的控制,就会对无意间碰到它的人造成比较大的伤害。
  《舆地志》集地志之大成,代表了南朝地名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唐宋时尚有传本,唐代类书《初学记》,宋代类书《太平月御览》、《锦绣万花谷》,地理书《太平寰宇记》,宋元方志如《嘉泰会稽志》、《嘉定赤县志》、《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咸淳毗陵志》、《景定建康志》都有引录。南北朝时代,涌现了比三国、两晋时代更多的地名学家,地名渊源解释是他们撰写著作的必备内容之一。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可分别以盛弘之、陆澄、刘昭、顾野王为代表。2000年,江苏省政府颁布镇江铁瓮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据之一就是顾野王《舆地志》中记载的铁瓮城是“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出自《至顺镇江志卷二》)
  公元552年,梁元帝萧绎派大将王僧辩、陈霸先攻下建康,侯景兵败被杀。这场史家所称的“侯景之乱”才结束。该动乱历时长达五年,在此期间,各方势力连年混战不止,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死亡无数,千里之内罕见人烟,整个社会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
  侯景之乱结束后,梁元帝萧绎(508-554)对顾野王也很是赞赏,顾野王曾撰《御览》三百六十卷,梁元帝叫宫人各念一卷,曾随驾行,有人称这为“着脚《御览》”。
  梁太平元年(556)陈霸先当了宰相,当时,顾野王是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后来转任了府谘议参军。第二年,梁亡,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为陈武帝。陈永定三年(559),陈武帝薨,他的侄子临川王蒨即位,为陈文帝。陈文帝天嘉元年(560),顾野王被敕补撰史学士,不久加官招远将军。
  南朝梁为陈所代,顾野王在陈朝依然担任着重要官职。从撰史学士招远将军到镇东鄱阳咨议参军、国子博士、东宫管记、太子率更令、大著作、东宫通事舍人、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等。陈后主当太子时,顾野王兼东宫管记,后又为掌管国史馆事,主事撰写梁史。太子是中国古代皇位法定继承人的称呼,又称皇储、储贰、储君。因为太子宫常在正殿之东,习惯上也称为东宫。当时宫内的同僚有济阳人江总,吴国人陆琼,北地人傅縡,吴兴人姚察,都是以才学显著,论著推重的人。
  相传天嘉年间顾野王作为朝廷官员,奉使来闽,曾泛舟九曲,揽胜诸峰,也曾隐居武夷山著书讲学,传播文化知识,首创武夷讲学之风,据传那里的人知学问就是从顾野王开始的。这次到了这里,顾野王心里特别激动,发出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赞美和“美哉河山,真人世所罕见也”的感叹。
  武夷山有一种处置死者尸骨的特殊方式,为悬棺葬,对这种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悬棺葬式,存在着许多令今人无法解释的困惑之处。比如,远古时代的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把装有尸体和随葬品、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送进高高的崖壁里去的,就是一个令人“难捉摸”的问题。顾野王对这奇观很是关注,他把武夷山中搁置悬棺的崖洞称为“地仙之宅”,意思是神奇的墓葬之处。他是最早对这个问题提出解释的人。
  野王年少以笃学至性知名,地物无过辞失色,观其容貌,似不能言,而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第三充国早卒,野王抚养孤幼,恩义甚厚。
  顾野王呤诗作文,其诗多为乐府。他写女子思情,语言华丽浓艳,其所作大多散佚,今传世仅《芳树》、《有所思》等10首,载《文苑英华》、《乐府诗集》、《诗纪》等,近人逯钦立经校勘增订编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郭茂倩《乐府诗集》选了他九首诗,都是清婉有致,耐人寻味。其中《芳树》一首,“上林通建设章,杂树遍林芳。日影桃蹊色,风吹梅迳香。幽山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在同题乐府中显得比较出色,王夫之在《古诗评选》卷六中写到:“六句平叙,末两句出意即收。炼格完美,自非小生竖孺所知。”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道:“咏芳树,而中四句,人则多益善,与宗懔《春望》诗相似。”
  顾野王还有些散文、辞赋,散见于《艺文类聚》等类书之中。其中《虎丘山序》比较出色,它全面地描述虎丘的山水之美,并进而探讨了有关山水诗的创作问题,在游记散文和文学批评史中都有一定的地位。
  顾野王曾撰《陈史》,他的学问被当时的人所看重,当地不少人曾跟随他做学问。有位在隋朝当越王侗记室兼侍读的陆士季,就曾跟从顾野王学《左氏春秋》、《司马史》、《班氏汉书》。陆士季是当时名流,有《陆士季集》十卷存世。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与他的哥哥虞世基从小都拜顾野王为师,跟了他有十余年。顾野王也很看重弟子。有一年夏天,顾野王听到蝉的鸣叫声,就叫虞世南题咏。虞世南提起笔来,诗句就写出来了:“垂緌飲清露,流响出踈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顾时野王称声叫好,他说:“此子沉静寡欲,当享大名于天下。”认为他以后会成为了不起的人。虞世南后来官到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顾野王最后的官职为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西汉时,郎官给事于黄闼(宫门)之内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东汉始设为专官,或称给事黄门侍郎,其职为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因掌管机密文书,备皇帝顾问,职位日重。而光禄卿是指专管酒醴膳馐之事的官。五礼是中国古代对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的总称。吉礼指祭祀仪礼,嘉礼指成年和婚姻仪礼,宾礼指宴请宾客的仪礼,军礼指军旅生活中所行仪礼民,凶礼指丧葬仪礼。
  晚年,顾野王还潜心于写作,编著志书,着手撰著《通史要略》、《国史纪传》,但还没有完成之时,他的身体就不行了。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顾野王逝世,时年六十三岁。墓在吴县楞伽山即上方山南,也就是现在的苏州石湖澄湾前下周村。墓上下散布着五块大石,最大者长约6米,传为陨石,故俗呼“落星坟”。有一大石镌有清嘉庆八年(1803)钱大昕所书“陈黄门侍郎公之墓”。
  顾野王死后,皇帝下诏赠他为秘书监。去世一年后,陈宣帝甍,太子叔宝(陈后主)即位。去世三年后,陈至德二年(584),又赠右卫将军。
  顾野王是南朝大学者,文字训诂学家和史学家,被当时的人称为“鸿儒”。顾野王一生著作丰富,其代表作为《玉篇》三十卷,同时,编篡的《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分野枢要》一卷,《续洞冥纪》一卷,《玄象表》一卷,《尔雅顾氏音》一卷,《十国都城记》十卷。《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有文集二十卷。《陈书》《南史》上载有传,并誉为“一代之英灵矣。”